EP2 最後把關!檢驗數據裡的真相:報告判讀 (上)

外人看來日復一日的檢驗流程,加上自動化工具引入,「人」的價值看似逐漸稀釋。然而,醫學檢驗並不是只要照著標準操作程序進行,就可以得到確切答案,整個過程會受到很多變數的影響,最終依然需要人的智慧得到解答。

就以新冠肺炎為例,病毒會突變、也有潛伏期;每一項檢驗項目,每一台機器設備,都會有自己偵測的極限。加上罹病與否並不是一道有或沒有的是非題,疾病發生前會在身體裡面會有所醞釀,就算真的患病,也會有不同階段的發展和變化,這些都會導致檢測最終呈現不同的結果。

所以在疫情期間,為求慎重起見,會進行多次的採檢,而專業的醫檢師,就要憑著對於檢驗技術的專業和經驗累積,洞察檢驗數據背後的意涵,做出正確的判讀。

有時檢驗給的,是個一生一次的答案

尤其檢驗項目繁多,有些特殊項目的解讀一旦犯錯,更是會攸關一段人生,甚至一整個家庭。

例如,聽損基因檢測可以找出常見遺傳性聽損的關鍵基因,把握早期治療的黃金期。醫檢師發出的報告上,有/無導致聽損的基因只會是簡單的隻字片語,但對於受檢者來說,這個答案會跟著自己一輩子。面對這樣的檢測,醫檢師更要額外小心,如果通盤檢視檢驗數據的呈現,覺得有不夠明確、有疑慮的地方,就會重做一次。

醫檢師老實說

我們不能只報數據,畢竟這些數據病人從手上的報告也看得到。
這些數據的意義是什麼?
如果比對同一個病人先前的檢驗報告,這些數據是不是有問題?
如果有問題的話,又可能是因為檢體出了什麼問題所造成的影響?
醫檢師要有能力去解釋這些現象。

一陰一陽,可能嗎?

另外,有一些分子生物檢測,針對同樣的病毒,可能因應不同用途,會選擇不同標的物,以不同方法學進行檢測。例如用於子宮頸癌防治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,若以DNA檢測進行初步的篩檢、再以mRNA檢測進行分型(檢測病毒的型別),因為方法學不同,偵測標的也有所不同,有可能會產生一個驗出陽性、另一個驗出陰性的現象。

如果把HPV檢測擬人化,偵測不同的標的物就相當於一個抓耳朵,一個抓鼻子,有時受限於病毒的潛伏期,一個有抓到,一個沒有,那麼結果就會有出入。更不用說再搭配婦科抹片的檢查結果,在綜合的判斷上面,形成許多複雜的狀況。

而醫檢師可以輕易判別,哪些情況是檢驗方法不同帶來的必然結果,只要知道背後原理和詮釋限制,也就可以做出合適的解讀和判斷;明白這樣的檢驗結果背後可以說明的事實是什麼,又能如何應用在醫療決策上。

>>>參加抽獎

Scroll to Top